.近這段時間,一檔名為《青春有你2》的選秀綜藝節目在網上走紅。從“尬出天際”的場外八卦,到“舞臺reader”的橫空出世,再到“淡黃的長裙,蓬松的頭發”的魔性循環,這款網綜承包了不少觀眾的笑點、尬點和焦點,但風評卻多種多樣。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。
對網絡綜藝節目來說,流量或許是.直觀的“KPI”。誰能頻頻“霸占”話題榜單,誰就能把觀眾的注意力牢牢攥在手中??陀^來說,無論是100多名訓練生的分組大戰,還是長達數月的訓練和舞臺競演,抑或是9名***.終組成偶像女團“出道”,這檔選秀綜藝節目的運作模式和呈現方式,還是在延續以往的“常規套路”。但是不同的是,相比過去以“選”為主,這個節目中“秀”的比重十分突出。導師與學員之間、學員與學員之間、場內與場外之間刻意制造的矛盾和沖突,仿佛影視作品里充滿張力和反轉的劇情,很自然地就成了茶余飯后的“佐料”。難怪有觀眾評價,“瓜比節目好看?!?br /> 好不好看因人而異,但能不能“出道”還要“各顯神通”。節目的一大爭議就在于,偶像養成的指針究竟有沒有走偏,實力還是不是“出道”的..標準。畢竟,節目中一些選手的表現談不上**,卻可以憑借驚人的言辭、場外的花邊“沖上頭條”;一些舞臺公演堪稱“車禍現場”,但在支持者那里也能博得“滿堂彩”。平心而論,在任何一檔綜藝節目里,觀眾希望欣賞的不是“花瓶”,也不是“亂斗”;舞臺烘托出來的不是矯揉造作,更不是狗血劇情。從效果來看,這波設置話題、制造噱頭的操作可謂利弊分明,在給節目帶來夢寐以求的流量之外,也容易傳播諸如“博出位比博出道更容易”“越有話題度就等于越有知名度”等錯誤觀念。顯然,這樣的價值觀不會有人pick,這樣的選手也不該成為偶像。
但無論如何,節目搭臺、選手唱戲,.后總得有人埋單。從商業市場的角度來看,選秀綜藝是一檔娛樂節目,也是一門不菲的生意。眾所周知,今天的粉絲已經不再只是內容的消費者,而且也日益成為偶像養成的參與者和生產者,龐大的粉絲經濟堪稱選秀類綜藝的源頭活水。有機構預計,2020年我國偶像市場總規??蛇_1000億元。在這當中,綜藝舞臺上的新人選手是關鍵變量之一,他們一頭連接著經紀公司、視頻平臺、贊助品牌,一頭聯系著無數粉絲的腰包。正是在節目、選手、觀眾的共同作用下,娛樂市場和消費市場的邊界不斷模糊??梢哉f,從應援活動到簽到打榜,從購買會員到集贊集資,每一輪排名的背后是人氣的比拼,更是資源的較量?;蛟S,讓選秀多一點“干貨”,少一些“水分”,才是對這些“衣食父母”們.大的尊重。
只不過,“花無百日紅”,訓練生的花期更需要保鮮。有人把國內偶像選秀綜藝節目視為日臻成熟的“造星工業”,選手不得不面對“成名速度永遠也趕不上造星速度”的殘酷現實?;仡櫧┠昱枷襁x秀綜藝節目的口號,從“越努力,越幸運”到“越努力,越..”,從“逆風翻盤,向陽而生”到“多遠都可以到達”,從“赤子之心,乘風破浪”到“一起拼,更發光”,其中不乏熱血和勵志,也飽含青春和夢想。偶像之路漫漫,但有一點毋庸置疑,在造夢、追夢乃至圓夢的長跑里,那些精心煽起的熱度遲早消退,那些刻意制造的聲浪注定沉寂。讓人驚羨的“成功的花”,終究靠的還是“奮斗的淚泉”和“犧牲的血雨”。
或許,只有當退去喧囂,當拂去修飾,選手才能保鮮.長的花期,觀眾才能嗅到真正的芬芳,粉絲才能pick到心中的..。
這正是:
出道漫長辛苦,其實全都清楚。
切忌迷信熱度,都是選秀套路。